在科技快速的提升的今天,AI和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近日,位于上海张江的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启用,标志着这一万亿级产业的蓬勃发展。新一代的机器人,不再只满足于执行单一的任务,而是以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和灵活的操作机制,逐步向家庭和工作场所渗透。
就在几个月前,旧金山的机器人初创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Pi)发布了其首个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π0。这个革命性的基础模型赋予了机器人大量复杂的家务能力,包括在杂乱无章的桌面上进行整理、从烘干机内取出衣物并整齐折叠等。这一创新开启了机器人的多样化应用之路,也让人们对未来智能家居生活充满期待。
在这场科技革命的前夜,张江训练场迎来了百台异构人形机器人的“集结”。它们分别来自于智元、傅利叶、开普勒等近十家知名机器人企业,成为这个特别“技校”的“学员”。在这里,这些机器人成为学习、互动、训练的主体,进行抓取土豆丝、组装冰箱等各种职业技能的锻炼。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异构人形机器人的概念,是指不同厂家的机器人在形态、功能、技术架构等方面的多样化。在同一个训练场内,机器人们相互学习、相互适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争与协作关系。这种环境将有利于它们逐步建立对物理世界的客观认知,提升自身的智能水平。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国,不断推动着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进程。但面对未来几年的工业机器人产量预期的天花板,许多人形机器人被寄予厚望。与现有仅能执行特定任务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承载了更复杂的智能任务,让我们不禁联想到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在海量数据与算力支持下所进化出的“智能涌现”。
正是基于这种愿景,Pi公司以大数据、大算力和大模型为基础,推动具身智能的发展,力求让机器人完成诸如烧饭、叠衣、保洁等多项任务。这一模式的成功,将使人形机器人能适应更复杂的生活环境与工作需求。
训练场的建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训练平台,更是一个能够聚合数据和资源的开放型创新平台。随着异构机器人的同场训练与数据的不间断地积累,预计今年训练场将沉淀出超过1000万条的高质量数据。这一些数据将为行业内的模型进化提供强劲支持,并成为塑造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大行业巨头已经与国地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参与到人形机器人的生态场景建设中。海尔、海信、康佳等公司的参与,将逐步推动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场景,满足各行业在生产中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
特斯拉在这一波科技浪潮中显得很引人注目。作为智能机器人的领军者,特斯拉重启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期望在未来生产数千台。根据马斯克的预计,明年该机器人的产量将达到5万到10万台,这一持续的创新步伐将使特斯拉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中国的有关政策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信部近期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为行业的逐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之小米、华为及一众车企的入局,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业内人士预测,人形机器人在2023年内的产值将直接翻倍,甚至在2030年突破千亿元标杆。
在这波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浪潮中,拨动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当前,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也发表了对这一领域的看法,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正面临空前的机遇和发展的潜在能力。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节点上,迎接马上就要来临的智能革命。总之,在万亿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前夜,张江训练场所承载的不仅是一台台异构人形机器人,而更是未来生活与工作的无限可能。对此,无论从创新的角度还是未来经济的预判,上海都在奋力追赶这个全球发展的趋势,而这些机器人的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